目前分類:生活綜合 (1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清晨起早於河畔步道健走,偶遇同行友人談及關於他數十年前第二次到大陸旅遊前夕的往事,他説當時他的兒女都還小,他的太太原先説好要留在家裡照顧年幼子女,以前他家裡向來都是男主外女主內,關於這次旅遊的有些爭議,可能由於他太太聽信鄰居的閒言閒語,也猜或許朋友的素行向來有待力爭上游的空間也説不定,這次朋友他太太吃了秤頭鐵了心堅持説要同行監軍,他的小兒子聽説爸媽要同行坐飛機飛到大陸,童言無忌或深謀遠慮的説,你們兩個同時坐飛機,如果飛機不幸掉下來,你們兩個都死了,那我將來要怎麼辦,朋友對他兒子説坐飛機都買有很重的保險,你不用擔心,朋友的兒子接著説有錢我也不會花,我才讀幼兒園,後來母愛的天性終於戰勝了所有的風風雨雨,朋友單飛到大陸,幾周後也平安的回來,歸叢好好的所謂毫髮無傷。

辛迪.芬奇説【允許ㄧ切自然發生並視為生命的風景】,李叔同説【你以為錯過了是遺憾,其實可能逃過一劫,別貪心你不可能什麼都擁有,別灰心你不可能什麼都沒有,所願所不願不如心甘情願,所得所不得,不如心安理得】,我們認為,如果命中註定要發生的不幸,任憑再多的憂慮甚至淚水也無濟於事,如果命中註定不會有事,那麼先前所有的憂慮即成為自討苦吃,然而就理性風險分散的保險概念也不容小覻,西洋諺語不也説不要將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同行友人的小兒子擔心父母摔機同時命喪的自利心理究竟是童言無忌還是深謀遠慮?耐人尋味!

阿丙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小時候常聽説【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當下高齡駕駛卻成為過街老鼠,前者屬於家庭倫理,後者涉及交通問題,敬老倫理隨著時間流逝而船過水無痕,交通事故隨著車輛快速而增加,時間向來無情,時間就是金錢,時間等同於速度。

日前三峽重大交通事故造成多人傷亡,由於肇事駕駛屬於高齡族群,因此高齡駕駛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人人喊打波及許多必須協助載送孫子女上課的阿公阿嬤,社會變遷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不管是開車接送還是騎乘機車,人人喊打波及鄉下沒有公車的老人,不管是獨居的還是老夫妻相依為命,上街採買生活必須乃至看病拿藥。

阿丙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按一般約定俗成的看法,關於【要活就要動】是指運動保健而言,適度運動有益健康,尤其台灣在2025年已經邁入國際社會所定義的【超高齡社會】,適度運動避免高齡者的肌肉流失也強化心肺功能,俗話說要相罵也要有相罵本,同理可證,要生病也要有生病本,前者是指具有充分的理由,後者是指擁有足夠的肌肉,對於肌肉的需求,尤其抗癌時的化學治療,總害怕體重一直往下掉,乃至無有本錢接受化學治療,我想老人家面臨疾病的治療也是,而所以反復的強調【適度】,是由於過猶不及,俗話不也説【不超不成人,超過成廢人】嗎?凡事量力而為,適可而止,不宜逞強,不要【提及當年的神勇】,歲月不饒人,真實不虛。

運動保健層面的要活就要動,僅是【要活就要動】的通俗看法及狹義的解釋,其實人為大自然之一員,大自然是流動,例如日昇日落的周而復始,例如春夏秋冬的四季更迭,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説,【宇宙是一團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燒,按一定尺度熄滅】,萬物流變,生生不息,易經説【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道德經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廣義的要活就要動,包括自然秩序的對立與統一、鬥爭與和諧,傳統儒家思想不喜歡用【鬥爭】這兩個字,如果改成【競爭】或許較能夠被接受,論語説【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

阿丙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520的諧音【我愛你】,今天是5月20日(520),按照慣例,歷任中華民國總統於520就職,而【我愛你】與軍歌【我愛中華】其意相容,我們都是炎黃子孫,兩岸分治是歷史與制度等諸多因素所共同形成,眾所皆知。

1996年李登輝當選中華民國第九任總統,開啟中華民國首次總統民選的歷史里程碑,具有劃時代意義,國際社會讚譽其為【民主先生】,有人以憲政元年來形容,主權在民的理念於這裡實現,當時由於對岸無法接受台灣總統直接民選的政治事實、壓力,製造了所謂【台海危機】,有驚無險,或如前任總統蔣經國所説【風雨中的寧靜】,風雨中的寧靜,大意是描述畫家將鳥巢畫在驚險瀑布旁彰顯【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生活本質,對於風雨中的寧靜,對於莊靜自強處變不驚,印象深刻,敬表贊同。

阿丙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俗話説【垃圾食,垃圾肥】,即【眼不見為淨】,英國哲學家柏克萊説【存在即是被感知】,就個人主觀的意義來説,無法為我們感知所把握認識的世界將其視為不存在,沒有什麼不對,客觀世界於對我們有意義的部分才有價值,其他的可以剃除,中世紀哲學家奧坎有【剃刀法則】,楞嚴經説【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六祖壇經説【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早期農業社會,年長阿嬤常留在家中看顧小孩,記得小時候都是阿嬤將食物咬碎後再送入我口中,以當代年輕人的想法是無法忍受的噁心,就醫學的衛生保健來説也是打個大叉叉,然而我們確實都是這樣長大的。

阿丙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常聽【毋湯太超過】,俗話說【過猶不及】,法學説【比例原則】,德國膾炙人口的經典用語【不要開啟大炮轟走櫻桃樹上的小麻雀】,使用大炮轟鳥固然可以達成趕走櫻桃樹上麻雀的目的,卻如我們俗語所説的【用牛刀殺雞】,或如股市散戶常有抱怨的所謂【輸一頭牛,贏一隻雞】。

我們無法確定,是不是只有人類才會後悔,乃至加強版的悔恨,於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有該等嘆息的情緒,【早知道就好】,或因錯過了機會,或因未能及時的避禍,乃至芝麻小事的説錯話、得罪人,人是能夠反省的動物,由於先天具有反省能力才有進步的可能,然而過度的反省,乃至過度的悲傷自責卻是心靈自創的毒藥,跟著地球往前走,或似菜根譚所形容【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相對的心靈環保。

阿丙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卡繆説【重要的不是治癒,而是帶著病痛活下去】,相信與癌同行也是,只要是生物即難免有病痛,甚至如影隨行,人生的苦難終必無法痊癒,認清該荒謬,化腐朽為神奇,可能的。

癌細胞不是從天而降的橫禍,也不是由地而生的惡魔,癌細胞來自於我們自己的身體,按損益同歸的衡平原理,癌細胞是有權利居住在我們的身體,癌細胞的異類是由於我們的無法理解,或似陰陽同體的白天黑夜,或如人生的悲歡離合,減一分則不足,添一分則太多,服從自然法則,與癌同行,【不重的,它是我兄弟】,自然就是美,可能的。

阿丙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母愛是天然的生成,俗話說【天然的尚好】【自然就是美】,母親是加工的產品,有人説【阿母】,有人説【媽咪】,有人説【伊呀】,有人説【歐尬桑】。

母愛是自然的本質,基於血脈相連的本質性結合,並不是人類所得獨享,母親是出於倫理格局的禮教建制,因配偶關係該目的性結合而相應產出,人類獨有。

阿丙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按國際社會約定成俗,五月的第二個禮拜定名為母親節,屬於所有母親的日子,科技一日千里,文明社會與世界接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今天是母親節,敬賀所有母親平安喜樂。

俗話說【上帝無法照顧到每個孩子,所以創造了母親】,唐朝孟郊的【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短短數句,素描母愛,感人最深,宋朝王安石説【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阿丙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清明節前後,上天核准花草實現它們自己,當二十四節氣【驚蟄】的號角響起,上天容許花草們奮力往黑暗札根之際也向光明展翼,【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這個季節,田裏野草長高特別快,幾天沒有注意,就長高超過成人的小腿,必須下定決心做個斷捨離的處置,由於野草伴有許多不知名的小花,是有些捨不得,是出於擬人化的心情,【感時花ㄐㄧㄢˋ,恨別鳥驚心】,由於人難免都有好逸惡勞的習性,總是一天一天的拖延,由於打草時難免會有血淋淋的殺生情景。

阿丙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台語以【吃重鹹】來形容喜歡重口味的饕客,其實鹽僅是許多得以調味的食材之一而已,吃重鹹除了有礙心血管疾病外,也相當不利於腎臟等相關的人體器官,所謂【快樂要節制,痛苦要忍耐】,鹹是現象,鹽是本體,例如海鹽很鹹,例如火會燃燒。

佛家説緣起性空,認為剎那生滅的現象世界,從來就不是我們所得把抓的客體,甚至包括了感情世界的親情、友情、愛情,如果真能終極實現該所謂【緣起性空】,固然證成了理性思維戰勝感性情網的牽絆,然而抽離了愛恨情仇的種種,也就喪失了所謂人的溫度,與沒有生命的機器人無異,就一般飲食男女來説,就像沒有加鹽的菜湯。

阿丙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或許是緣分的關係吧,從小就與狗配對入鏡,充當本部落格大頭照的那隻土狗,據説是與我同年的於辛丑年出生(1961年)。

當我3歲時,那隻土狗就已經是中年了,按約定成俗的看法,狗狗的年紀是人的七倍,新近有更科學的看法,説狗的1歲=人的31歲,狗的2歲=人的68歲,狗的20歲=人的79歲。

文章標籤

阿丙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晨露起早 無睡意

蒜青神氣 全身綠

文章標籤

阿丙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是農曆初二,初二回娘家的習俗看似名正言順(溫馨浪漫),其實隱藏有倫理格局那涉及禮教(規訓)的問題,會不會就是早期農業社會遺留下來關於男尊女卑的陋習。

現在年輕的ㄧ代,很少有人還在信服那些有的沒的,她們説【我的家(原生家庭),我每天想要回去都可以】,她們説【如果每尊神明都要信,那麼要如何才能夠拜得完?】

文章標籤

阿丙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諺語:「有功無賞,打破要賠。」,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也大概知道它的意義,按照文義解釋,即照字讀字,是說「事情做好,沒有獎賞;做壞了,要處罰」的意思,引申為「權責不符」。(註1)

其實這句諺語,不僅頗為常用,也很有意思,「有功無賞,打破要賠。」,前後句互換後,成為「打破要賠,有功無賞」,心理的感覺好像就有些不一樣,因為前例著重在「打破要賠」,後例則著重在「有功無賞」,然而,如果是這樣,就與語詞的順序,剛好相反,是否有詭異?

阿丙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